赵衍熙:秦安县立初级中学第十届毕业生同学录序

成纪广林
2024-06-08
赵衍熙(1905—1969年),又名天福,字敬斋,秦安县兴国镇肖家巷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赵文源,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贵州清平县知县。赵衍熙幼年家道中衰,岁余丧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他靠母亲养育,幼年入读私塾,1932年就读甘肃学院高中部,1934年8月考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在北师大上学期间,荣获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勤学奖多次,家中至今青铜尺一对,其上镌刻“赵衍熙君勤学奖品,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赠”字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他负重回乡,立足故土,根植于家乡一穷二白的教育事业。时值国难当前,他担任秦安县立初级中学的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任务,曾任教导主任、教务组长、导师。

图片

1949年8月,秦安解放。赵衍熙任秦安县立中学教员、副教导主任、校务委员。抗美援朝时,他任军干校招生委员会秘书长,积极参加抭美援朝宣教动员工作。1956年12月至1966年5月,赵衍熙当选为县政协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常务委员。在“文革”中,他仍不忘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千方百计争取走进教室,给学生上课。当时“造反派”把家里珍藏的2800多套中国历代经典线装书籍及他在北师大上学期间的大量文化科学书刊、信札、照片等全部抄劫一空。面对这些,他伤感地说:“读书人家里藏书是为了‘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
赵衍熙不愧是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一名爱国爱民爱教的知识分子,他是忠诚实践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根植家乡教育事业的优秀楷模。

图片

1941年6月,秦安县立初中第十届学生毕业,赵衍熙应邀为《同学录》作序。师生相处三年,情深意厚。先生临别赠言,寄予厚望。这篇序言短小精悍,文采飞扬,发人深思,摧人奋进。全文如下:
余与诸生处三年矣!此三年中,师生茹苦含辛,虽不遑暇食启处,但相与朝夕教学,以求真知,游息规劝,冀获美善,常不拘形体,俨若家父子,然亦乐事欤!
夫人生之聚散无常。当其聚也,每觉情同手足;及其散也,驯致音问金玉。故临别依依,自古惜之。矧聚暂而散久,别易而会难乎!济济多士,聚首于一堂者有年,一旦黯然,各自西东,千里睽隔,人非木石,其孰能勿怅然有动于其中!
辛巳季夏,秦安县立初中第十届学生业毕,佥请余为《同学录》序。余因想,夫诸生数共“七七”,今而后或就业,或升学,分道扬镳,有此《录》以维系之,则他年良辰美景,风雨晦明,海角天涯,手此一编,诸同学之姓名里居,以及某也胖,某也小,某也沉默,某也活泼,某也耿直忠厚,某也精明干练,俱瞭然于目前而浮沉于脑海中。得假邮电之便,畅所欲言。于是乎,他乡伊人之遐思,犹曩日一室之晤谈也。《同学录》胡可废耶!

图片

慨自抗战开始,余即废学教书。无奈才短识浅,事与愿违,于公于私,两无裨益。幸诸生年富力强,苟能本平日“革命当从自身做起”之言,大其胆,小其心,脑手并用,肩起“有我在,国家绝对不会亡”之责任,勇往迈进,戮力国家民族。来日方长,前程远大,将见青胜于蓝,余亦与有荣施焉。
因掇数语,聊为临别之赠言,诸生勉乎哉!
民国三十年六月二十五日赵衍熙序于秦安县立中学


阅读266
分享
写评论...